圖:臨《奉橘帖》。\作者供圖
霜降過后,臺州臨海的朋友又給我快遞來一箱涌泉蜜橘。
友人是臨海涌泉鎮(zhèn)人。這些年的冬天,我吃到的第一只橘子,都來自她的饋贈。三面環(huán)山,一面沿江,恰到好處的沃土、溫度、水分條件,孕育了口感上佳的涌泉蜜橘。黃澄澄的果皮,在陽光底下,尤顯油亮而溫潤。細(xì)膩的果肉,如涌泉般的汁水,絲絲甜蜜在口中縈繞。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吃著橘子,情致興起,鋪紙?zhí)峁P,臨幅《奉橘帖》助助興,此可謂錦上添花。
《奉橘帖》,是“書圣”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之一。魏晉時期,行草在文人書風(fēng)間成為主流。魏晉文人的“帖”,其實就是寫有簡短文字的紙片,相當(dāng)于日常的書信,簡單的問候。
《奉橘帖》計十二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這是王羲之贈送友人三百枚橘子時附帶的一紙便條。古人行文沒有句讀,若添上句讀,則為:“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意思一目了然:奉送三百枚橘子,因未到霜降,所以沒有多采摘。
短小、風(fēng)趣、親切、瀟灑。帖,好比詩歌童的山水田園派,摒棄了繁文縟節(jié)的正式莊嚴(yán),回歸到真實的自己。這是一種率性而本真的流露。
由《奉橘帖》,可窺見當(dāng)年文人雅士的生活質(zhì)量。一送就是三百枚,以十斤四十只來計算,三百枚相當(dāng)于七十五斤。放到今天,不但得用卡車裝載,價格也著實可觀,足以稱之為一份厚禮。想必收到禮物的朋友,一定會感深肺腑,念茲在茲。
至于為何未到霜降,橘子沒有多采摘,乃因橘子霜降過后采摘才更甜。霜降之后,天氣變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則由青變紅橙。
如今,《奉橘帖》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同王羲之的另外兩帖《平安帖》《何如帖》裝裱在一起,普通人很難看到。不過,也有其他的途徑。去年秋天,我曾去蘇州留園一日游。留園的廊間壁上,整齊有序地排列著幾百多方書條石,這就是有名的“留園法帖”。書條石,是嵌于墻上的一種書法藝術(shù)。江南園林中,書條石是一道特殊的風(fēng)景線。它刻于石,內(nèi)容近于帖,于是被稱作書條石。記得自己當(dāng)時流連其間,陶醉不已,看到許多書法杰作,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的《奉橘帖》,大飽眼福。
由于年代久遠(yuǎn),留存下來的《奉橘帖》字跡已經(jīng)模糊?!胺铋佟倍止P畫殘缺,“可多”二字幾乎看不清楚。故而臨寫《奉橘帖》時,我只能揣摩著王羲之的筆勢做了點補(bǔ)寫。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當(dāng)然不及皮毛,不過為自己助興的初衷已然達(dá)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