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香港黃埔軍校后代親友聯(lián)誼會早前組織在港黃埔后代,大﹑中﹑小學生及各界人士等,參觀黃埔軍校舊址、棉湖戰(zhàn)役舊戰(zhàn)場遺跡等,緬懷先輩的愛國事跡。右圖:聯(lián)誼會近40人到棉湖戰(zhàn)役舊址憑吊先烈。
“如果我太爺爺能夠看到現(xiàn)今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我相信他會感到非常欣慰。”辛亥革命元勳、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長李烈鈞將軍的曾孫女李嫣,亦是黃埔軍校第17期學生李贛駒的孫女,現(xiàn)任香港黃埔軍校后代親友會理事。她輕輕撫摸掛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內(nèi)太爺爺李烈鈞的照片,笑著說:“我和我太爺爺長得還挺像的。”
這是李嫣首次到訪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參觀爺爺和太爺爺曾經(jīng)工作和受教育的地方,感觸良多,仿佛跨越時空感受到那熱血奮進、團結(jié)一致、無怨無悔、忠貞報國的黃埔革命精神。
百年黃埔薪火相傳,適逢黃埔軍校建校百年之際,香港黃埔軍校后代親友聯(lián)誼會在3月30日至4月1日間,組織在港黃埔后代,香港大、中、小學生及各界人士等近40人,前往廣州及普寧參觀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東征烈士陣亡紀念園、棉湖戰(zhàn)役舊戰(zhàn)場遺跡等,緬懷先輩們的愛國事跡。
“黃埔一期學生能活下來的很少很少。”抗日戰(zhàn)爭期間,黃埔軍校校舍遭日軍飛機轟炸,被夷為平地。3月31日,黃埔軍校一期學生,原全國政協(xié)委員周振強的孫女周雁走進按照“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復建的黃埔軍校舊址時告訴記者,她的爺爺曾經(jīng)歷過兩次東征和兩次北伐,當年同窗幾乎全部犧牲。周雁望著黃埔軍校的學生宿舍,回憶爺爺?shù)囊簧季S持著在黃埔軍校養(yǎng)成的習慣:腰板總是挺得筆直;床鋪被褥總是疊得規(guī)整;抽屜和書桌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一塵不染;西褲每晚都放在枕頭底下,壓出兩道褲中線。周雁告訴大公報記者,即使晚年爺爺身體抱恙,仍堅持每日系皮帶的習慣。
盼像祖輩能為國家作貢獻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周雁笑著說,爺爺一生嚴格自律,卻也從不苛求小輩按照同樣的方式生活。即便如此,周雁表示爺爺待人接物的方式影響了她,她亦以此為標準教育自己的后代,嚴謹謙遜,奮進愛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永遠留下了李烈鈞將軍的名字和事跡。1904年,22歲的李烈鈞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在日留學期間與黃興等人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的“攘白團”,1907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民主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護法、北伐戰(zhàn)爭等一系列大事記中留下了不朽的人生足跡。
“我作為黃埔后輩,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像我的太爺爺和爺爺一樣,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希望在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留下自己的一筆。”李嫣說,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回望先輩的崢嶸歲月,期盼團結(jié)和無私奉獻的黃埔精神能夠在自己未來的實際行動中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黃顯倫告訴記者,他對黃埔軍校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尊敬,但一直缺少切身的體驗。此次參團前往黃埔軍校等革命舊址參觀,讓他對于黃埔精神,對于先烈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都有更深刻的體會。“我拍下了兩代黃埔后人站在一起的背影,感受到黃埔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傳承,這是一種言傳身教的力量。”黃顯倫認為,黃埔精神是無畏困難,永不言棄,具有跨越時空的傳承意義。他期盼將黃埔精神融入香港和內(nèi)地青年的交流互動中,從組織體育、藝術(shù)、科技等交流活動作為切入點,傳播及傳承黃埔精神。
港生體會言傳身教的力量
同日,參訪團前往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獻花,緬懷英雄先烈。香港黃埔軍校后代親友聯(lián)誼會會長林際平告訴記者,烈士園內(nèi)有一株粵港澳黃埔同心樹,是三地的黃埔后代共同種下的紅棉樹。作為廣州的市樹,紅棉樹綻放著熱烈的紅色,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黃埔精神的生生不息。更象征著英雄的鮮血和愛國奮斗的黃埔精神。
“教育為神圣事業(yè),人才為立國之本。”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及黃埔軍校。兩校“一文一武”,分別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科學文化人才和軍事革命人才。30日參訪團前往中山大學參觀,香港嶺南大學學生蘭雅薇表示感觸頗深。孫中山于1923年來到嶺南大學發(fā)表題為“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說,其后嶺南大學在院系調(diào)整中并入中山大學。蘭雅薇認為現(xiàn)今嶺南大學的學生深受孫中山和黃埔精神的影響,她所理解的黃埔精神即是愛國、堅定、堅韌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