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香港的新冠疫情出現(xiàn)劇烈反彈,每天都以數(shù)十例的速度在增長,且找不到源頭,香港疫情面臨失控的危險。有人形容,香港的疫情防控是“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特區(qū)政府下一步對疫情的應對,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9月份立法會選舉結果。
綜觀全球,在疫情期間如期舉行大選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韓國,另一個是新加坡。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領導的共同民主黨本來選情告急,疫情的出現(xiàn)曾讓韓國捏了一把汗,但韓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學習了中國的經(jīng)驗,第一時間采取大規(guī)模檢測和封城措施,結果讓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舉行的國會大選,他所在的執(zhí)政黨贏得了國會60%的席位,出乎許多觀察家的預料。
疫情是把雙刃劍,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剛剛結束的新加坡國會選舉則是另一個鮮活的例子。雖然影響大選的因素有很多,但疫情因素無疑是重要的考量指標。新加坡在疫情初期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但是后來卻大意失荊州,特別是對馬來西亞等國的外勞放松檢疫,成為防疫工作的巨大漏洞,結果導致疫情在外勞宿舍集中爆發(fā)。從最初寥寥的幾百例,發(fā)展到現(xiàn)在近五萬例感染。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雖然此次繼續(xù)贏得了執(zhí)政地位,但人民行動黨的支持率也接近60年來的新低,不能不說疫情對這次選舉起了很大的減分作用。
11月3日的美國大選,將是對特朗普執(zhí)政能力的一次信任投票。在疫情下舉行大選,能否做到及時投票以及如何統(tǒng)計大量的郵寄選票,將直接考驗美國的工作效率。也有人擔心,美國大選投票日有可能變成“投票周”。
如果說特朗普四年前憑著花言巧語贏得了搖擺州選民的支持,那么這一次許多人不得不睜大眼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大選不是雙方候選人能力的比拼,而是選民對各自所代表的符號選擇??梢韵胍?,民主與共和兩黨的基本盤難以動搖,最后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間選民的站邊。如果說在保護歷史遺產(chǎn)方面,特朗普最近的強硬行動及演講贏得了許多白人選民的內心支持,但在疫情方面,特朗普的放任政策難以與此形成有效的對沖。
新冠疫情出現(xiàn)之前,特朗普憑借股市屢創(chuàng)新高以及失業(yè)率創(chuàng)下歷史新低的兩項戰(zhàn)績,本可以輕松贏得大選,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打亂了現(xiàn)有政治格局。特朗普的“躺贏”卻變成了巨大未知數(shù)。特朗普在抗擊疫情方面的屢屢失誤,將美國總統(tǒng)的無能暴露於世人面前,特朗普對中國的憤怒可想而知。除了甩鍋中國和世衛(wèi)組織之外,白宮最近又將矛頭指向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這位科學界的不倒翁成為被革職的替罪羊只是時間問題。
疫情與選情成了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沒有對疫情的控制,就談不上對選情的樂觀預期。這幾個月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疫情的猶豫不決,表面上是民主決策的體現(xiàn),實質上是民主制度在突發(fā)事件面前暴露的無法克服的弱點。疫情不同于其他疾病,拖延的結果就是“鈍刀子割肉”。美國近半年所走過的道路恰恰是最實的證明。從復活節(jié)開始特朗普就嚷嚷復工,結果三個月過去了,感染的人數(shù)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以每天近7萬的數(shù)字在增長,一些州不得不重新封城。
剛剛過去的周末,香港反對派進行了初選,正值香港疫情大爆發(fā),無疑對播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播毒不是他們有意設計出來的,但客觀上將助推疫情的擴散(就像美國獨立日慶典一樣),會讓特區(qū)政府承受更大的抗疫壓力。
病毒與時間賽跑,特區(qū)政府的抗疫決策也需要與時間賽跑。在疫情面前的常態(tài)思維讓西方社會吃盡了苦頭,按部就班的后果一定是疫情的失控,這既是傳染病的規(guī)律,也被西方社會反覆驗證。香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組成部分,在抗疫的政策選擇上,香港沒有任何理由站到西方一邊,相反內地的做法是香港值得認真學習的榜樣。昨晚特區(qū)政府宣布引進內地醫(yī)療機構參與病毒檢測工作無疑是值得歡迎之舉,只有做到應檢盡檢,“與病毒共存”這句話才有科學依據(jù),否則就是拿人的生命作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