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作為一項國際運動,深受不少人的喜歡,流汗、流血是搏擊場上常有的事。但如果是兩個14歲的少年,站在鐵籠中,赤裸裸的揮拳相向,那樣的場面又有多少圍觀者可以泰然面對?
7月中旬,一段少年們“籠中格斗”的視頻被發(fā)布到網(wǎng)上,引起輿論嘩然。通過媒體的報道,人們才知道了這群少年的來歷。
成都恩波綜合格斗俱樂部,先后收養(yǎng)了來自涼山州越西縣的400多個孩子,訓練他們格斗技能。這些孩子多失去雙親,或生活失去依靠,生活與格斗的手套綁在一起。
他們被打上“格斗孤兒”的標簽。解救出這幫孩子,成為圍觀者的心聲。而“收留”這幫孩子的“恩波俱樂部”也成了整個事件中被嚴重質(zhì)疑的對象:到底打拳這條出路是福是禍?該俱樂部是否具備合法的收養(yǎng)資質(zhì)?是否有借未成年人從事商業(yè)演出來牟利?這些未成年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又該如何保障?這些問題一度都成為議論的對象。
最終,孩子們重回大涼山,和他們口中的“干爹”——恩波一樣,都沒有選擇的權利。
在這個事件中,不少人操持著自己的“善意”,認為孩子這么小練習格斗就是不對,認為他們應該都回歸學校,當?shù)氐恼畱摮雒娼庸堋默F(xiàn)在的結果來看,這股子民意迎來了勝利,畢竟在這個故事中,他們滿懷著善心,讓這些孩子脫離了俱樂部中格斗相拼的生活,但是這些“善意”,真的是孩子們所需要的嗎?
如何定義“善意”每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標準。在筆者看來,善意不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存在的,而應該是為了讓他人體會人性的溫暖。在這個事件中,筆者并沒有看到“善意”,只看見很多活在自己世界里,而完全不顧及當事者想法的人,以及人云亦云的裝腔作勢。
的確,打拳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對這些孩子們來說,打拳卻是未來人生的出路。對于這些孱弱又結實的孩子們來說,家里沒有照顧他們的父母,親人也沒有能力去幫忙照顧,每天吃的最多的是洋芋(土豆),未來的工作無非是打工、放?;蚍叛?,或者更糟,走上吸毒的道路。至少在打拳時,我們能夠看到孩子眼神中透露出的對生活的希望。
任何一件事情產(chǎn)生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原因,想嘗試解決“格斗孤兒”的問題,首先要了解其產(chǎn)生的原因。“格斗孤兒”是當?shù)刎毨А⒍酒?、艾滋病等問題共同作用的結果。據(jù)媒體報道,毒品造成艾滋病的泛濫,也讓整個地區(qū)陷入了貧困;病痛和貧窮造成了留守兒童的增多以及貧窮的延續(xù),似乎形成了一種惡性的閉環(huán)。
沒有人愿意走入這樣一個閉環(huán),但對于大涼山的這些孩子們來說,這個閉環(huán)就是現(xiàn)實。社會本就是有差別的,當都市的孩子在思考今天吃什么的時候,他們想的恐怕是今天什么能吃。那些主張孩子們回家接受教育的人們可能初衷是好的,從根本上來說,他們都相信著社會和政府,相信著這些“格斗孤兒”未來的可能性,也相信著他們所堅持的是保障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只是他們的想法似乎在這里并不適用。對于動動手指就可以“指點江山”的圍觀者們來說,生活也許是詩和遠方,但是對于這些“格斗孤兒”來說,如果不打拳,他們的生活可能就只是洋芋的茍且。
將孩子們接回家只是開始,接下來相關的當事方又該如何作為呢?這不是做幾個“當?shù)亟逃块T安排重返學校”、“當?shù)孛裾块T安排救助”的承諾就可以解決的。如何讓人們相信孩子們從格斗的牢籠之中被解放出來,而沒有被重新投入到那個名為“貧困”的牢籠之中?
“格斗孤兒”是涼山地區(qū)的問題縮影,增加教育上的投入,保證這些孩子的入學是必要的,更要完善農(nóng)村“失依”兒童福利體系,彌補其家庭功能(監(jiān)護)的缺位,這或許是解決“格斗孤兒”生存發(fā)展困境的另一個關鍵。但現(xiàn)實問題是,相關的制度無論是建立還是完善,都還需要時間。對于這些“格斗少年”而言,“解救”或許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救援”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