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稀缺的文化資源。喀什地區(qū)地處世界古文明的交匯地,在多種文化融合和碰撞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它們是中華文化一脈多枝的千年積淀,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fā)揚。
在喀什地區(qū),從民間文學到民族舞蹈,從傳統(tǒng)服飾到藝術創(chuàng)作,從醫(yī)藥產業(yè)到手工技藝,形態(tài)多樣、各具魅力的文化浸潤于大漠、鄉(xiāng)村、高原雪山之間,貫穿于喀什各族群眾衣、食、住、行、生產及娛樂活動的方方面面,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綻放著絢麗光芒。
游客在喀什古城的一家銅器店選購銅茶壺。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以口頭方式傳承,沒有文字,沒有圖紙,沒有模板,創(chuàng)作隨心所欲,其造型與花紋全都源于生活,與自然渾然天成。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與享有盛譽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景德鎮(zhèn)手工制瓷技藝一樣,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彰顯了身份的尊貴。維吾爾族模制法燒制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制作工藝基本相同,琉璃陶是在素陶的基礎上進行上釉著色制作成的,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俱佳。
游客在英吉沙縣土陶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家近距離感受土陶文化。玉素普江 庫爾班江 攝
作為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塑泥、雕花、精磨、上色、燒制都傳承了中國陶器古法技藝。在長期的實踐中,他不斷創(chuàng)新技術,制作碗、碟、盤、壺、罐近百種器皿,具備了觀賞和實用雙重價值,在文化傳承上增加了生命力。
以前,土陶產業(yè)未成規(guī)模,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一度產生擔憂,“我們自身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不好突破,產業(yè)發(fā)展慢,學藝的人就越來越少。”如何擦亮土陶的“金字招牌”,成為亟須解決的事。
多年來,英吉沙縣投入資金助推“土陶村”摸索“非遺+鄉(xiāng)村旅游”的產業(yè)發(fā)展之路,并積極培育非遺傳承人才隊伍。同時,對口援疆省市也以資金支持、培訓交流等形式傾力相助,使“土陶村”不僅產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也漸成游客打卡地。
踩線團成員正在土陶博物館參觀拍照。
現(xiàn)如今,“土陶村”每年可接待旅客3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100多萬元。游客多、銷路廣,投身土陶技藝的村民也多了。據(jù)悉,“土陶村”現(xiàn)有20余戶村民從事土陶制作,戶均年增收1萬元。“我在村里開設培訓班,手把手教授了16名村民學習制陶技術。我的心愿就是讓這項古老技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說。
毋庸置疑,非遺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具有獨具一格的魅力。然而,任何文化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緊密地連接現(xiàn)代生活,連接人民群眾,才能綻放更奪目的光彩。因此,近年來喀什地區(qū)最大可能提升非遺的“熟化”和“活化”程度。通過宣傳推廣,使得非遺不僅成為人們記憶符號,也成為生活符號,避免這些寶貴的遺產被湮沒甚至消失。各縣市還利用新興媒體、短視頻等平臺,擺脫地域、時間的限制,通過數(shù)字化建設,讓非遺“活”起來,讓“久居深閨”的非遺文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被更多人看見、了解、喜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非遺文化內在活力,挖掘外在潛力,煥發(fā)持久的生命力。
讓非遺音樂傳承后世百代
十二木卡姆,匯集歌、詩、樂、舞、唱、奏于一身,它運用音樂、文學、舞蹈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xiàn)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2006年,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卡姆文化傳承中心。
十二木卡姆由12套大型樂曲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額曼”(意為“大曲”,系列敘詠歌、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敘事歌、器樂曲)和“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樂曲20至30首,十二套共近300首,完整地演唱需要20多個小時。
作為十二木卡姆之鄉(xiāng),近年來,莎車縣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專門成立了十二木卡姆傳承保護中心,加大對傳承人的經濟和生活方面補助和照顧,讓他們享受到了住房、醫(yī)療等方面補助政策,解決了文化藝術傳承的后顧之憂。
麥麥提·艾海提是老一輩傳承人,多年來,他帶過不少徒弟,在音樂、舞蹈上都有很高的造詣,是該中心德高望重的老師。近兩年,他們一起在國家大劇院和援疆四省市演出了近百場。每次演出,輕松活潑、生機勃勃的民謠演唱和表演,都受到當?shù)厝罕姎g迎,讓觀眾贊不絕口。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傳承人演奏。
莎車縣十二木卡姆文化藝術中心現(xiàn)有傳承人近50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0多歲。傳承人古麗帕熱·吐爾洪說:“很榮幸能成為十二木卡姆的傳承人,也很感謝各位前輩老師的傾囊相授,以后,我將全力以赴,把優(yōu)美舞姿展現(xiàn)給全國人民,展現(xiàn)給全世界。”
長期以來,喀什始終堅持以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目標,全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利用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慶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古爾邦節(jié)、諾魯孜節(jié)、肖貢巴哈節(jié)和“非遺日”等時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展覽活動,木卡姆、麥西熱甫、鷹舞鷹笛、民歌等多種不同民族文化遺產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邸?/p>
讓非遺銅器為旅游添彩
化銅、切割、打磨、拋光……炎熱的夏日,在喀什古城旅游景區(qū),伊瑪木·麥麥提作為家中第六代手工銅器制作傳承人,一絲不茍制作著每一件銅器。在他的內心里,每一件銅器都是有深厚的文化靈魂,都是他的匠心之作。他制作的銅器,既要兼顧完美的藝術感,也要兼顧生活所需,讓銅器充滿生命力。
喀什古城第六代手打銅器店。
“我以前和父親、哥哥一起在古城銅器一條街開店,開自己的店一直是我的夢想,巴格其巷打造民宿街時,我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近年來,來喀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生意還不錯。”伊瑪木·麥麥提說。
伊瑪木·麥麥提的店里陳列著700多種銅器,主要以壺和茶杯為主,一壺四杯的茶具售價在400元左右。銅制的水壺具有加熱快、散熱慢的特點,而且含有很多對身體有益的元素。來自廣東的游客王女士對一個紅銅材質的水壺比較感興趣,她笑著說:“家里人喜歡收藏茶壺,剛好缺一個銅質的,看色澤、花紋都很合心意,用銅水壺對身體也有好處,毫不猶豫地就買了。”
喀什古城旅游景區(qū)有銅器店30多家,店內的壺、碗、瓶、罐制作精美,大多是以黃、紅、白等三種顏色為主,有盛水用的銅壺,接水用的銅盆,店里所有的銅制器物都以手工制成,造型古樸,圖案紋飾華麗。
喀什銅器。
隨著喀什古城旅游的興起,以銅器、土陶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物件深受游客歡迎,為旅游景區(qū)增加了文化元素,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力度和傳播渠道,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yè)的融合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項目資金申請和傳承保護工作順利進行??κ驳貐^(qū)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進景區(qū)、進鄉(xiāng)村、進校園和內地援疆省市交流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得到傳承。全地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自治區(qū)級70項、地區(qū)級156項、縣(市)級474項都得到有效保護,十二木卡姆、土陶制作、民族樂器、銅器制作等融入了文化旅游產業(yè),它們正迸發(fā)出與時俱進非物質文化活力和喜人的景象,成為人們現(xiàn)代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一部分,成為群眾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一部分,做到了與時代發(fā)展同向共進,與人民群眾生活同頻共振。
資料來源:喀什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