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學期,率先邀得北大兩位博士陳重穆與徐千懿,到浸大講“中國茶的審美脈動”,分別從不同朝代,深入講解各個時地對茶的看法。好友難得相聚,圍桌素菜共歡。餐廳坐落黃埔德安街美食坊,點了叉燒包、乾炒牛河、鴛鴦炒飯,味道港式,換上素菜內涵,另有新式黑醋骨,排骨換成炸腐皮,外配小丸子,不失滋味。
古今素菜,多用腐皮,清代《清稗類鈔》一道“素燒鵝”,就用腐皮做出兩種制法,食譜詳言:“一煮爛山藥,切寸為段,包以豆腐皮,入油煎之,加醬油、酒、糖、瓜、薑,以色紅為度。一純以豆腐皮為之,將豆腐皮折疊成卷,略浸以醬油,置鐵絲上,以木屑薰之,加麻油及鹽,更香?!备ぐ剿?,先煎后浸煮,比較易處理。腐皮卷可自包、現(xiàn)買,獨煙熏較花功夫。
明末清初的小說《醒世姻緣》,同樣有提到以腐皮來做成素肉,盡現(xiàn)心思,文載:“把菠菜搗爛擰出汁來,染的綠豆腐皮,紅麴染紅豆腐皮,靛花染藍豆腐皮,棉胭脂染粉紅豆腐皮,雞蛋攤的黃煎餅,做的假雞、假豬肉、假排骨、假雞蛋、假鵝頭,弄了許多碗蹊蹺古怪物件?!备と旧细鞣N顏色,實物如何,不難想像。只不過綠、紅、藍、粉紅,如何對應雞、豬肉、排骨、鵝頭,就不太能知道原理。
現(xiàn)代素食,同樣會用腐皮制成燒鵝、叉燒、乳豬,其實是沿襲古法?,F(xiàn)時的菠菜麵、紅麴麵,用植物天然色素染色,古人亦早用上,盡見中華飲食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