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的那天,馬蘇站在烏拉蓋草原上,望著薩仁娜的家,看著曾經(jīng)拍攝的場景,心想不如就這么留下來。
眼前的草原遼遠而淡泊,現(xiàn)代生活的焦慮和迷茫似乎都與草原無關。拍攝期間,馬蘇梳著長辮,穿著蒙古袍,每天和牧民一起生活,作為一個漢族人,她學會了在草原上生火做飯、撿牛糞、做奶茶……恬淡而寧靜的生活驅散了城市快節(jié)奏生活帶來的精神壓力,草原的一望無際給了在這里生活的牧民廣闊的胸襟,也造就了就上世紀50年代末一段跨越山海的民族大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香港導演爾冬升拍攝的內地類型片,由陳寶國、馬蘇、阿云嘎、王鏘、羅意淳等出演,影片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親情故事。
上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yǎng)不足的危機。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將約3000名孤兒接到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yǎng)。在這里,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學著融入新的環(huán)境和家庭,面對新的家人。
來到草原后,牧民將孩子們視如己出,稱他們?yōu)?ldquo;國家的孩子”。薩仁娜在蒙語里的意思是一種山丹花,象征著美麗和包容。馬蘇所飾演的薩仁娜用自己無私的愛,使原本要成為孤兒的孩子們有了家。
薩仁娜喂杜思珩吃飯 / 受訪者供圖
2020年,馬蘇與爾冬升相識于綜藝節(jié)目《演員請就位》,節(jié)目里馬蘇的表演給爾冬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其當場許諾“以后有機會一定找你拍戲”。馬蘇本以為這一句客套話,可沒想到一年后,這句話成為了現(xiàn)實。
為了更加還原真實的歷史事件,臨開拍前的半個月,爾冬升突然要求草原的戲份全部要用蒙語演出,“當時看到這100多句臺詞的時候,真的覺得腦袋都大了,覺得這好像很難,有點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但是想到爾冬升在自己迷茫時給予的機會和希望,馬蘇覺得沒有理由不去做一次人生的挑戰(zhàn)。
馬蘇記蒙語臺詞的筆記 受訪者供圖
在蒙語老師的幫助下,馬蘇把臺詞音譯出來,一個音一個音地慢放,完全聽清楚后再加快到正常語速。除了睡覺,她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背臺詞,記錄臺詞的小紙條貼滿了她所有目所能及的地方。“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用一種完全不熟悉的語言來表演。但人是可以挑戰(zhàn)自己的,告訴自己肯定行的時候,就一定能克服這些困難。”
經(jīng)過100多天的拍攝,在一場認親大會的戲份上,群演中的牧民以為馬蘇也是蒙古族人,用蒙語和她對話,馬蘇認為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說明角色塑造成功了。
馬蘇接受大公網(wǎng)專訪 / 龔超攝
經(jīng)歷過演藝事業(yè)的高光也經(jīng)歷過低谷,如今馬蘇給自己的定義依舊是“演員”。從業(yè)二十多年,馬蘇憑借作品將飛天、金鷹和華鼎三座獎杯收入囊中,這既是對她職業(yè)道路的記錄,也是對她演技的肯定。
馬蘇認為,演員這個職業(yè)里沒有小角色。
“給自己做了那么多限制的時候,你還是演員嗎?”在她看來,當演員只能待在特定的身份和固化的角色中時,便失去了這個職業(yè)的最有意思的一點,演繹和體驗不同的人生,是上天賜予這個職業(yè)的一種能力。
從《大唐歌飛》的許合子到《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薩仁娜,隨著年齡的增長,馬蘇飾演的女性角色也在逐漸成熟。從少女演到母親,馬蘇對此顯得很坦然。她回憶起從業(yè)之初,從一年幾部戲到幾年一部戲,她表示一直都是年輕人的選擇會更多,但如果對這個行業(yè)足夠熱愛,將其視為生命,就“千萬不要在困難的時候離開,堅持到最后一定會有一個黃金時代在等你。”
未來,馬蘇希望可以拍攝一些女性類型的電影。“對于一個女演員來說,能夠演繹豐富的、復雜的、可以去探討人性的角色,是很過癮的一件事情。”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技巧的醇熟,馬蘇還想嘗試包括喜劇電影在內的各類角色,多維度的拓展自己表演的寬度,展示更多層面的表演狀態(tài),讓人們可以透過馬蘇看到角色本身,對她來說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只要這個職業(yè)需要,只要身體還行,我就可以一直演到80歲。因為表演對我來說很重要,它就像我生命中一部分。”
“在你80歲的時候,希望人們怎么去談論馬蘇這個名字?”
“我希望可以成為一名值得尊重的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