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嘆早茶”是老廣州的一種飲食文化。資料圖片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物產(chǎn),一方物產(chǎn)烹一方美食。
我自幼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北端的廣州,那里水土肥沃,人杰地靈,一年四季出產(chǎn)無以數(shù)計的稻蔬果漁,居民的菜籃子斷不了青鮮活嫩。經(jīng)一代代烹飪能手的摸索改進,精益求精,創(chuàng)造出原汁原味,清香鮮滑的廣府粵菜,其中不乏特色鮮明,自成一格的廣味小吃。“食在廣州”,名不虛傳。
年少時,由于家庭經(jīng)濟緊巴,沒咋去過餐館,倒是記得吃過河粉這種小吃。河粉全稱沙河粉,清末誕生在廣州東北郊沙河鎮(zhèn)的民間作坊,用白云山麓的山泉泡本地稻米,磨漿、調(diào)漿、蒸製、切條而成。上好的河粉觸之手有油感,特點是入口嫩滑,可湯能炒,經(jīng)濟實惠,尋常百姓吃得起。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家搬到沙河鎮(zhèn)附近,早晨上學若來不及吃隔夜泡飯,花幾分錢可在途中的粥粉檔吃腸粉——這是河粉的一個品種,拇指寬的粉皮素白光滑,盤卷如腸,是豬腸粉的簡稱。兩卷腸粉,澆點生抽,淡中有鹹,越嚼越香,是粉類的“快餐”,我的同學也有這樣打發(fā)早餐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調(diào)到深圳工作,每個月都回廣州,“常回家看看”離退休的父母。那時,廣州許多高星級的大酒店沐改革開放的春風,拔地而起,改變了廣州這座老城市的容貌。白天鵝賓館、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是佼佼者,它們裝飾華麗,外觀氣派,成為觀光旅游的熱點,多少人在這里拍照留念。這樣的高級大酒店,餐飲崇尚高檔,不拒“草芥”,炒河粉、蒸鳳爪(雞爪)、馬蹄糕、艇仔粥等接地氣的平民小吃也有經(jīng)營,只不過造型精致,餐具考究些罷了。既然來了,就體驗一回,我坐在白天鵝賓館的豪華餐廳,眺望開闊的珠江白鵝潭江面,花高出普通攤檔的價錢,品嘗了一次早茶,內(nèi)心得到極大的滿足。
“嘆早茶”是老廣州的一種飲食文化。“嘆”,就是享受。廣州遍布茶樓,每天一早,茶客們或三三兩兩,或全家出動,魚貫進入榕鬚垂窗的茶樓,找位坐下,點“一盅兩件”─即一壺茶,兩小籠茶點,乃單人獨“嘆”的“標配”。飲茶看報,會友聊天,過著愜意的慢生活,臨近中午才散去。我的父親是南下干部,愛吃北方面食,不慣粵菜,經(jīng)不住我們兄妹的攛掇和安排,父親逐漸入鄉(xiāng)隨俗,接受廣州早茶了。二○一六年秋,我的小舅從加拿大回廣州省親,父母請他“嘆早茶”,面對豐富多樣的茶點,數(shù)十年在外的小舅有些陌生了,還是父親給他作介紹,那情形,大家都憋不住樂。
這二三十年,餐飲業(yè)的經(jīng)營實體不再是單一獨營,國企、民營、個體多管齊下,各種類型的飯店食肆雨后春筍般面世,菜式五湖四海,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老百姓兜里的錢也多了,去飯店打打牙祭,尋常事一樁,幸福指數(shù)節(jié)節(jié)高。我記不清去過多少次餐館了,與家人,與好友。我欣賞大牌檔掌勺的師傅,掂著炒鍋,在呼呼爐火和“鑊氣”(鍋氣)的升騰中乾炒牛河(牛肉炒河粉)。我樂于看牛雜、豬紅(豬血)、肉魚丸、白蘿卜、油豆腐等食材在滾熱的鍋中,香氣隨叫賣聲四散傳揚。
我的書架放著一本書,絳紅色的封面印著《懷舊廣州菜譜》六個繁體大字,作者是我已故多年的外祖父。早年,外祖父拖家?guī)Э谠趶V州謀生,后輾轉(zhuǎn)到臺灣屏東女子中學任教。他平生對烹飪感興趣,耳濡目睹,品味體驗,切磋交流,親手操作,對廣州菜式頗具心得。他對家鄉(xiāng)和幾個女兒掛念至深,花兩年課余時間,完成了該書書稿。他在書稿《自序》寫道:“為食之道古人已甚重視,亦我民族教化之一。”這部珍藏四十二年的書稿,自費出書,三百余頁碼,蘊含著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分贈海內(nèi)外親朋閱存。翻閱外祖父的遺著,內(nèi)里正菜為主,亦有小吃,我試著照書本做,拿到我工作的酒店供廚師們參考。
廣州不僅是個飲食之都,還是座英雄城市,市內(nèi)的紅色遺址、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詮釋著她的歷史脈搏。前幾年,堂姐一家從塞外家鄉(xiāng)來到廣州,暢敘親情之余,我們兄妹當了“導游”,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的紅墻深院,中山紀念堂尖頂翹角的恢宏殿堂,黃埔軍校臨江的校門碼頭,廣州塔高聳入云的細腰塔身,夜游珠江流光溢彩的高樓水波等,都給堂姐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購物也是一項重要活動,逛了熙熙攘攘的北京路步行街,拎著大包小包到一家知名餐廳用午餐,我們點了幾碗北方?jīng)]有的云吞麵。如今的云吞麵經(jīng)過推陳出新,已不完全是舊模樣,這家店的云吞有蝦仁餡的,吃起來爽口鮮美,幾個人稀溜稀溜吃得碗底朝天,解渴充饑又提勁,原擔心堂姐一家吃不慣,結(jié)果連聲說好。
曾是老廣州通商貿(mào)易黃金地段的西關,百年老建筑摩肩接踵,眾多老字號開在粵式騎樓下通道。此為廣州小吃的匯集處,不少品種都有個典故,是一處能滿足口欲,懷舊尋根的飲食購物天堂。有時,我橫跨廣州城,從城東的父母家到西關的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一帶,感受濃郁的商業(yè)氛圍,買幾件老廣州特產(chǎn)。款款而行,康有為題寫店名的陶陶居,糕點琳瑯滿目的百年老店蓮香樓,荔涌環(huán)繞的泮溪酒家,加上馬路兩邊的其他餅店、食肆林林總總,目不暇接。面對正宗的廣州小吃,某次我忍不住了,買一份微辛甜糯的豬腳薑,樂滋滋打包帶回深圳,給妻女一個驚喜。
“民以食為天”,這是人類存活的第一要素。自喻會吃的廣州人,在食材選擇上敢為天下先,善于挖掘食物的本質(zhì)屬性,許多不起眼的雜料變廢為寶,外樸內(nèi)實,回歸本真地登上大雅之堂,成就了名聞遐邇的廣州小吃,輻射到其他地區(qū)。這些年,洋快餐進入中國餐飲業(yè),廣州小吃以扎實的根基,廣泛的人氣,良好的口碑,在競爭激烈的飲食之林挺立不倒,香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