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干貝蝦蟹砂鍋粥。右圖:精致小點。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雨雪不分。鳥巢門口的大風(fēng)硬是把人推進了隔壁的新奧購物中心,吹得人臉紅,心跳卻很平靜。
一邊用本已被吹涼的雙手捂著溫度更低的臉頰,一邊聽著沿途各家餐廳的小哥們的熱情吆喝、看著風(fēng)格各異的店名“對號入座”。
來了幾天就已經(jīng)吃夠了烤鴨涮肉的香港人,苦苦尋找著那塊能擊中“胃蕾”的招牌。最終,目光落在了“南拳十三姨潮汕砂鍋粥”上?!吧板佒唷边@三個字,此時好像自帶霓虹燈背景,在仍被寒意包裹的我心里閃閃發(fā)光。
腸粉、燒鴨、蝦餃拼燒賣、干貝蝦蟹砂鍋粥還有陳皮紅豆沙……菜單上的每一個名字,都在向一位離家在外的“大灣仔”釋出溫暖的善意。約莫20分鐘后,一桌菜已齊齊整整的上桌。甫一揭開砂鍋蓋,水產(chǎn)的鮮香和米香氤氳在熱氣中撲面而來,嗯,是家鄉(xiāng)的飯香。
綿細的糊狀粥中隱約可見米的形態(tài),入口又可以呈流入狀的吞嚥,可謂“形散而神不散”,吃得出其中的功夫。分量合宜的干貝和蝦蟹,是兩三口粥就有一口海鮮的充實,是在香港三四百塊起步的富貴,在首都,竟是盛惠99蚊的親和。
三碗粥下肚,這下什么崗都能過了。在依舊寒冷的北京吃到這樣一鍋功夫潮汕砂鍋粥,猶如胃口上接了一波“潑天的富貴”。美食不獨享,順手打包了紅豆沙,甜潤了北方的同事。
對了,誰說北京人不吃砂鍋粥?
相聲大師侯寶林在《改行》中曾生動地演繹過北京大鼓名角劉寶全改行賣早點,用砂鍋熬粥:他不有那砂鍋嘛,一和弄這粥:“吊爐燒餅扁又圓,那油炸的麻花脆又甜,粳米粥賤賣倆子兒一碗,煎餅大小你老看看,賤賣三天不為把錢賺,所為是傳名啊,我的名字叫劉寶全。”
人生酸甜苦辣的復(fù)雜滋味,在砂鍋粥中,越煮越模糊,越煮越淡然,就越甜。
潘少(文、圖)